虫情监测系统
虫情监测系统是一套整合了诱捕设备、数据传输、AI分析和云端管理的智能化体系,能实现害虫诱捕、处理、识别、数据上传及趋势预测的全流程自动化,广泛应用于农、林、园林等多个领域。它通常由前端监测设备、数据传输模块和后端云平台三部分组成,以下是详细介绍:

1. 前端监测设备
这是系统的“感知终端”,负责诱捕和初步处理害虫,不同设备适配不同害虫类型,针对性极强。比如通用型的托普云农TPCB-II-C 7.0plus,靠黑光灯诱捕趋光性害虫,还能通过振动机构让虫体平铺拍照;小虫体专用的TPCB-FSCB系列,带滤网过滤大虫,用活体负压捕捉技术保证稻飞虱、叶蝉等小虫的完整性;还有高空测报灯,部署高度达10 - 50米,专门监测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监测范围可达5平方公里。另外,色诱型设备会搭配特定RGB值的色板,精准诱捕蚜虫、蓟马等趋色性害虫。
2. 数据传输模块
承担“数据桥梁”的作用,将前端设备采集的虫体照片等数据快速传至云端。主流传输方式包括4G、5G无线网络,也支持有线光纤、RJ45等连接,部分小虫体测报系统还适配LoRa传输。像托普云农的智能设备数据上传速度不低于1M/s,能保证虫情数据实时同步,同时可远程控制设备的诱虫灯开关、加热管通断等,实现无人值守下的灵活调控。
3. 后端云平台
作为系统的“大脑”,负责数据的深度处理和管理。平台搭载AI识别算法,比如优化后的YOLOv5s模型,可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并计数,对水稻主要害虫的识别准确率最高能超90%,沧州市智慧农业项目中设备对靶标害虫的识别准确率更是达96%。此外,平台还有多种实用功能:通过GIS可视化生成虫情热力图;用LSTM模型分析虫害发展趋势并发布预警;支持区域虫情统计、年际数据对比,用户还能通过电脑或手机端查看数据报表、远程调整设备参数。
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显著,既能减少人工监测的成本和误差,又能通过精准预警让农户及时防治虫害,像丹徒生态茶园引进后减少了30%的农药使用量,绥德县靠该系统构建的预警体系更是减少了约1200万元的产量损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