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外交名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融通是沿线为关注的外交议题。“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汇集沿线领导人和政要,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实践产生三方面的突破。
“一带一路”将为农业发展带来哪些合作呢?
开展农业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国与沿线农业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沿线农业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大。如俄罗斯、中亚等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特别是中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总体上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状态,单产普遍低于中国,果蔬、农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非常落后。在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中亚农机所占比例较低。中亚五国中,农业机械化占比高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8%,而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仅为3%。中亚耕地面积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为中亚低,小麦单产为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1/5,增产潜力巨大。
中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经验,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农业装备、相关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先进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对中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等产品和技术都有强烈需求。中国与沿线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推动全球粮农制度的完善。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农业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粮食安全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共同关注的问题,粮食合作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佳结合点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中国不断加强与沿线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签署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扩大农业贸易往来,派出农业专家队伍,为沿线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贡献了力量。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农业合作,正从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逐渐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信息化等领域拓展。中国与中亚的农业合作中,中哈联合治蝗、隆平高科与乌兹别克斯坦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和大豆技术引进项目等都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中国积利用“一带一路”沿线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在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为国内农业转型升拓宽了道路。
据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农业合作,种植业至少有5000亿元的合作空间,养殖业有2000亿元的合作空间,种子领域的合作空间也达500亿元。以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缅甸为例,中国通过农业合作,支持三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三国大米出口能力至少提高2000万吨,从而可以通过出口弥补中国西南地区的粮食缺口,使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农产品市场对接起来,建立区域新型粮食供给体系。如此,中国西南地区可退出超载的耕地等资源,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南半岛则可利用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将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稳定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各国都能平等、安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增长带来的利益。
“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也取得明显效果。“一带一路”沿线间的农业科技合作,已经从初的接触和相互了解,进入到实质性沟通、深层次交流、多领域合作的新阶段。目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中国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农药兽药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经验开始走出国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同时,中国的山水园艺、农业机械和沼气等优势技术也在沿线得到推广应用。
年11月,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议下,中、俄、哈、约旦、波兰等12个的36所高校和23家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将定期举办“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论坛”。哈萨克斯坦塞弗林农业技术大学校长阿克尔别克·库里什巴耶夫表示,哈需要高产耐旱的作物品种和节水、节能的农业技术,扩大与中国在农业科学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将为哈农业注入新动力。2015年5月,中哈两国企业共同建设的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正式启动,双方将开展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农资农机等领域新产品的示范、试验、推广和经营,现已初见成效,未来发展前景乐观,将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新样板。